假如请同学翻译“书在桌子上”,相信大多数同学们都是可以正确讲出的,即 The book is on the table.但假如请大伙说一说“我晚了”,大多数同学都会依据汉语,字对字的变成”I late”。为何同样种类的句子,大伙会出现问题呢?
通过平时教学发现,出现此问题的重要原因是:大家仍然没办法摆脱母语的影响。由于在汉语中句子是可以没动词的,但英语句子是和汉语句子不同的。假如想要表达一个英文句子,就需要得有谓语动词,一个表达主语动作或者状况的动词,表达动作的动词很容易,大家总是不会出现问题,但当大家想表达主语状况时,就会出现问题了。由于汉语中表达状况时总是是无动词现象,但英语里需要有谓语动词的。所以这时大家就会用be动词,作为连系动词,来连接主语与它的状况,其实也就是形成了主系表结构。
所以,请同学们牢记:假如汉语里无动词,英语里请想到be动词,这个大伙再熟知不过的动词。那样“我晚了”,这句话,相信大伙都了解该如何正确表述了,即: I am/was late.
另一种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就是在一个句子中遇见多个动词的状况。大家还是先来看个例子,“我的喜好是打篮球”,这个句子在课堂实践中,有部分学生能直接说对,即”My hobby is playing basketball.”。但有部分同掌握先说成,”My hobby is play basketball.”如此说的同学还是遭到母语的影响,字对字地做了个句子翻译。假如他们能了解并根据英语语言规则去运用的话,这个问题也是迎刃而解的。那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?
上一部分大家就提及到在英语中需要有一个谓语动词,但一个句子里可以有多个动词,那样其余的动词要如何解决呢?维持自己形式不变,一定不适合了。所以,就需要“变身”一下,“包装”下自己,以不同自己和谓语动词的不同,即成为非谓语动词,也就是大家这里说的动名词playing的形式。
通过以上两种容易见到问题的分析,大家再一次强调了英语和汉语的差异,并期望同学们在语言转换时能注意这类不同,尽可能防止出现如此的问题。